Pages

Thursday, July 19, 2007

假民主也好過不民主 ?




蘋論:假民主也好過不民主

政制發展綠皮書將在今天發表。諮詢文件會是斬件式的多項選擇題,政府不會表達意向與立場。依「先易後難」的思路,或會以特首普選為優先。根據早前親建制派放出的消息,和胡錦濤來港時強調發展經濟才是「最重要主題」,中央要放慢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意向已相當明顯。在這種情勢下,估計特區政府的政制發展步伐也會傾向保守。所謂保守,主要是指普選特首的候選人篩選機制,也就是基本法定下的提名委員會的組成,以及候選人產生的門檻,均趨保守。可能的方案會是先經過提名委員會的初選,選出最高得票的前兩名參選人,才可作為正式候選人,交由全港選民投票。

按這種設計,即使獲一百人提名,最終在提名委員會的選舉中也不能成為正式候選人,由於提名委員會中,保皇派佔絕對優勢,因此普選的正式候選人將會排除泛民主派。

社會上支持民主的人士和輿論,指出這種排除民主派的篩選方式,是假民主。在不接受這種篩選方式的對抗中,普選再被拖遲的可能性甚高。

筆者在此嘗試提出另一種思考,就是:假民主是不是仍然好過不民主?假民主在實踐進程中,有沒有可能弄假成真,而成為真民主?

從威權政治進展到民主政治的過程中,許多社會都經過假民主的階段。比如台灣,當初就只開放小量的增額立委供人民普選。國會中的大多數仍是國民黨在大陸時代選出的萬年民代。然而,由於台灣民主力量善用這假民主,使民主聲勢越來越大,終成真民主。台灣政治學者喊稱這是「弄假成真」。

香港市民倘能在不民主與假民主中作一抉擇,先接受假民主,比如接受提名委員會初選的這種篩選政改方式。在這種情況下市民可投票選擇的候選人,將不會有北京不放心的泛民人士。對泛民來說,這當然不公平。對香港選民來說,也不夠尊重。然而,即使這樣,經市民普選出來的行政長官,仍會背負「民命」(Mandate),也就是說他接受了市民的「委任管治」,他主政的取態會有所不同,至少不會只看著北京的臉色做人,也不會在絕對權力的任命下總是擺出一副奴才相了。

普選有兩道關卡,一道是提名關,一道是市民投票關。提名關看來北京一定不會放鬆,也就是不容許有北京不放心的人成為候選人。在這方面,泛民主派若力爭,那就走不到市民一人一票普選這一步了。倘若泛民主派不堅持這個提名關,卻守住投票關的話,那麼普選就有可能。

甚麼是投票關呢?就是要設定:當選行政長官的候選人,在普選中的得票率,必須不少於合資格選民的一定比例,比如40%。這是為了防止提名委員會提出兩名市民極為憎惡的候選人,讓市民在兩個「非洲和尚」(乞人憎)中選一個。如果提出的候選人太過令市民反感,市民可以選擇不投票,以致兩名候選人都無法跨越當選門檻,迫使提名委員會提出市民較願意選擇投票的人選。

把住投票關,就不會讓假民主蛻變成反民主。讓出提名關,就有機會逐步地由假民主而弄假成真變成真民主。
筆者提出的,可說是另類思考。但考慮到中國的政治現實,在有普選與無普選之間,難道不可以考慮一下這種假普選嗎?

No comments: